我省属内陆省份,全省设10个省辖市和杨凌农业高新技术产业示范区;107个县(市、区)。全省人口3762万人,其中农业人口2771.42万人。总土地面积为20.58万平方公里, 其中耕地面积2848.37千公顷,农作物(含苹果、蚕桑)播种面积5116.28千公顷。农作物秸秆资源丰富,开发利用前景广阔。为了加快推进秸秆资源综合利用,保护环境,促进农民增收,特编制本规划。
一、农作物秸秆利用现状
1、农作物秸秆资源量估算
我省主要农作物有小麦、玉米、水稻、油菜、马铃薯、棉花和苹果、蚕桑枝条等,根据统计资料,全省主要农作物(含苹果、蚕桑)播种面积5116.28千公顷,年可生产秸秆约3100万吨。其中,小麦秸秆855万吨,玉米秸秆1845万吨,水稻秸秆120万吨,油菜秸秆120万吨,棉花秸秆160万吨。
2、农作物秸秆资源区域分布
全省年种植各类农作物5116.28千公顷,年产秸秆总量3100万吨。全省小麦年种植面积1140千公顷,主要分布在关中,占总面积的85.6%,年产小麦秸秆855万吨;全省玉米年种植面积1112.9千公顷,主要分布在关中,占64.6%,年产玉米秸秆1845万吨;全省水稻年种植面积119千公顷,主要分布在陕南,占93%,年产水稻秸秆120万吨;全省油菜年种植面积178.3千公顷,主要分布在陕南,占83%,年产油菜秸秆120万吨;全省棉花年种植面积85.2千公顷,主要分布在关中,占97%,年产棉花秸秆160万吨。
3、农作物秸秆资源利用现状
据统计,截止2010年底,全省小麦、玉米和水稻等农作物秸秆机械化综合利用总量约1700万吨,占各类秸秆总资源量的55%。其中,作为饲料利用约600万吨,占秸秆利用量的35%;作为肥料利用约1054万吨,占秸秆利用量的62%;作为工业、食用菌等利用约50万吨,占秸秆利用量的3%;我省小麦、玉米等各类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水平由2001年的17%提高到现在的55%,还有1400万吨农作物秸秆资源用作燃料和浪费焚烧,开发利用潜力巨大。
4、农作物秸秆资源利用途径
我省目前秸秆综合利用主要有五种途径:一是秸秆还田,通过小麦高留茬玉米免耕硬茬播种和玉米秸秆直接粉碎还田等技术将秸秆还田,培肥地力,抗旱保墒;二是玉米秸秆通过机械加工成饲草,发展畜牧业;三是秸秆通过机械收集贮存,作为工业化利用原料或饲料,主要用于造纸和轻工业建筑材料等;四是以秸秆为主要原料,经微生物发酵作用生产沼气;五是以秸秆为食用菌基料,生产食用菌。
5、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示范基地建设
2003年以来,我省以秸秆高茬还田免耕播种、秸秆直接粉碎还田、秸秆饲草加工、秸秆捡拾收贮为主要内容开展秸秆机械化综合利用。建立了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万亩示范基地29个;培育万吨小麦玉米商品秸秆收贮利用示范企业(合作社)12个;培育秸秆饲草加工利用企业和加工大户36245户,其中加工利用秸秆500吨以上的达到2495户,3000吨以上的达到190户,5000吨以上72户,万吨以上20户。
二、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存在的主要问题
1、总体水平低,发展不平衡
我省农作物秸秆机械化综合利用总体水平不高,发展不平衡。目前,全省小麦、玉米秸秆还有45%没有进行机械化利用,主要用于生活燃料和浪费焚烧。现在仅仅以初级利用为主,水稻、油菜、薯类、果枝等秸秆的利用水平更低。从经济区域看,畜牧优势产区和经济欠发达地区利用水平相对较高,粮食产区和经济较发达地区利用水平相对较低;从行政区域看,陕北比关中陕南好,关中比陕南好;从农作物品种看,小麦玉米好于其它作物,需要进一步加强秸秆利用工作,提升利用水平。
2、机具数量不足,利用技术单一
近年来,我省秸秆综合利用机械虽然有了较大发展,但与秸秆资源利用的深度和广度开发需要相比,仍有较大差距。一是适用机具数量区域性不足;二是缺少高效复式作业机械;三是利用技术单一。除秸秆还田、免耕播种和饲草加工技术外,秸秆气化、秸秆颗粒饲料(燃料、有机肥)等深度开发利用技术尚未得到推广。
3、秸秆综合利用水平低,导致秸秆浪费严重
在粮食主产区和经济较发达地区,秸秆量大面广,长期以来对秸秆资源认识不足,资源观念薄弱,加之受农时、技术、劳力、比较效益及传统耕作习惯等因素的影响,未形成秸秆综合利用的技术和产业体系,秸秆综合利用水平低,导致秸秆浪费严重,不仅造成巨大的资源浪费,而且污染环境,已引起全社会的关注。
4、投入不足,政策性扶持力度不够
我省农民收入水平低,自有的投入力度和购买力弱,购置机具“心有余而力不足”,加之对秸秆综合利用缺乏长期的政策性扶持,农民利用秸秆的自觉性没有调动起来,给秸秆综合利用带来了相当的困难。加强财政扶持力度,提高资金补贴额度,广泛吸纳社会资金和农户投入,给予政策性信贷扶持,统筹部门资金使用,是建立秸秆机械化综合利用长效机制不可或缺的重要保障。
5、秸秆商品饲草市场基础脆弱,产业化经营机制尚未形成
目前,我省秸秆草业市场发育还不够成熟。一是畜牧产业化水平低。分散经营、单家独户的小生产,难以形成稳定的商品饲草需求。二是商品饲草营销网络不健全。农机合作组织、龙头企业、秸秆利用大户发育还不成熟,政策性扶持的机制尚未建立,联结市场与农户的龙头企业、中介组织凤毛麟角,产销之间没有紧密衔接的机制保证。三是缺乏市场化运作经验。饲草加工户商品经营意识淡薄。四是秸秆企业和合作组织的土地使用和基础设施建设缺乏优惠政策和政策扶持。
三、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的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和发展目标
1、指导思想: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认真落实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把秸秆综合利用与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发展畜牧业、农业增收和提高农民收入有机结合起来。以秸秆产业化利用为主导方向,走循环经济综合利用和低碳经济发展思路,着力推动技术创新,发挥市场机制作用,加快推进秸秆多途径、多层次综合利用,提高秸秆综合利用水平,促进农业循环经济的发展。
2、基本原则:
(1)坚持统筹规划,突出重点。根据各地农业种植结构和畜牧业发展水平,现有的秸秆资源数量、品种和利用方式,因地制宜选择秸秆综合利用技术,合理引导秸秆还田、秸秆饲草(料)加工、秸秆收贮、秸秆燃料及秸秆工业利用等方式,按照分散加工、就地使用的原则,避免长距离运输和使用秸秆,逐步提高秸秆综合利用水平和经济效益。近期,重点抓好关中地区和陕南的秸秆综合利用工作。
(2)坚持堵疏结合,以疏为主。建立由政府牵头、部门通力合作的组织领导保障机制,切实落实秸秆禁烧与综合利用工作责任,把责任和任务落实到县、乡、村、组,并与目标考核、经济处罚、行政处罚、法律责任挂钩,形成政府高度重视、部门分工协作,任务分解到人、机具落实到田的联动工作格局。认真落实秸秆综合利用的各项优惠政策,充分调动农民和秸秆综合利用示范企业、合作社的积极性,发展秸秆畜牧业,发展秸秆利用收贮、加工示范企业和大户,发展秸秆能源、肥料、气化示范企业,促进秸秆的饲料、肥料、建材和能源产业的发展。
(3)坚持科技支撑,试点示范。坚持科技支撑,着力解决秸秆综合利用中关键技术和实用技术与机械的共性难题;加强技术集成配套,建立关中、陕南、陕北不同区域秸秆综合利用的技术模式,优先发展产业化示范项目;依靠示范企业、合作组织、科技大户、新型农民培训、科技特派员、星火计划等项目,强化技术培训,做好试点示范,以点带面,促进秸秆综合利用技术的推广应用。
(4)坚持政策扶持,公众参与。认真贯彻落实国家综合利用的优惠政策;进一步加大财政投入,扶持示范项目;积极鼓励社会力量参与,形成以政策为导向,企业为主导,农民积极参与的长效机制。
3、发展目标:2015年前基本建立秸秆综合利用的技术、产业和服务体系,形成陕南、关中、陕北不同区域、不同秸秆品种的秸秆综合利用产业化格局,使秸秆机械化综合利用率达到80%。
四、重点区域和主要建设任务
1、重点区域建设
根据我省农业特点,近期主要解决交通干道、机场、城市周边等重点地区量大面广的小麦、玉米、油菜和棉花秸秆以及果树树枝季节性和结构性过剩问题。开展综合利用,减少焚烧,保护环境。
2、主要建设任务
(1)建设秸秆收集体系。建立秸秆收集和物流体系,解决秸秆收集、处理困难问题,推广农作物联合收获、捡拾打捆全程机械化,对收获后留在田间的秸秆进行及时高效的处理,对在秸秆收集过程中的土地使用、机械设备、库棚建设等进行政策支持。
(2)建设秸秆还田免耕播种田间处理机械化体系。加大财政投入,提高补贴标准,补贴推广各类农业机械,建立和完善秸秆田间处理体系。建设秸秆利用机械作业合作社,加强重点县万亩连片机械化综合利用示范田建设,扩大机械化直接粉碎还田、带状旋耕、免耕播种规模,有效提高秸秆综合利用水平。
(3)发展农业循环经济。加强种植业与养殖业的结合,重点推广过腹还田,开展秸秆饲草青贮、微贮、黄贮、干贮,通过“饲草—畜牧业—沼气—果蔬”模式,完成农业生态系统内的物质循环利用,减少化肥、农药的使用量,提高秸秆的综合利用效率,杜绝秸秆焚烧,控制“面源污染”。
(4)开展技能培训和技术推广。充分发挥各级农机推广站的作用,建立信息服务平台,加大秸秆综合利用技术培训和推广力度,特别是焚烧秸秆现象比较普遍的地区,县乡涉农部门要重视技术交流和知识普及,组织开展示范、试点工程,转变传统方式,提高农民技能,使秸秆综合利用真正成为农业增产增效和农民增收致富的有效途径。
五、重点建设项目及布局
1、重点建设项目
根据关中、陕南、陕北和渭北地区农作物种植的特色,安排不同类型的秸秆综合利用重点建设项目。
2、项目布局
(1)关中地区。结合小麦和玉米种植特点,主要实施玉米小麦秸秆肥料化利用、秸秆饲料化利用、秸秆机械化收集处理的技术研究与技术集成项目。秸秆还田技术项目主要包括秸秆机械粉碎还田、秸秆高茬,旋耕、带状旋耕、旋播、免耕等技术;秸秆饲料化利用技术项目主要包括通过自走式联合收获、铡切、揉丝秸秆用于青贮、微贮、黄贮、干贮等技术;秸秆机械化收集处理技术主要包括秸秆机械化收获、打捆和转移。
(2)陕南地区。结合种植水稻、玉米、油菜、小麦的特点,水稻主要实施秸秆直接粉碎还田、稻草速腐还田、秸秆食用菌栽培技术和稻草编制技术。油菜秸秆主要实施秸秆直接粉碎还田技术。玉米、小麦秸秆主要实施秸秆直接粉碎还田、免耕播种和玉米秸秆饲草加工技术。
(3)陕北地区。结合种植玉米、小麦、谷子特点,实施秸秆饲料化利用技术、旱地秸秆覆盖保水技术项目。秸秆饲料化技术项目主要包括秸秆青贮、微贮、氨化和揉丝;旱地秸秆覆盖技术项目主要包括秸秆覆盖免耕技术、秸秆覆盖保墒技术。
(4)渭北旱塬地区。结合果树优势,实施果树枝条工业原料化利用技术、果树枝条栽培食用菌技术项目。果树枝条工业原料化利用技术项目主要包括利用果树枝条铡切制作纤维板、利用果树枝条发电,果树枝条粉碎栽培食用菌技术。
3、项目建设内容
按照我省农作物种植区域特点,因地制宜选择技术,“十二五”计划建设一批具有示范作用的重点项目。项目总投资21.45亿元,新增秸秆利用775万吨。
(1)秸秆还田免耕播种田间处理机械化体系项目。
秸秆还田、免耕播种是一种最直接最快速,能够规模实施的秸秆利用途径,既可以实现秸秆的田间快速大规模还田、覆盖处理,减少秸秆因浪费和焚烧造成的废气排放与环境污染,同时还可以蓄水保墒,培肥地力,增加土壤有机质,促进作物增产,促进农民增收,已经为还关中一片蓝天做出了一定的贡献。“十二五”要重点实施秸秆还田、免耕播种机械化技术,扩大规模,秸秆还田、免耕播种面积达到1900万亩,到2015年秸秆还田年利用秸秆1420万吨。
1)关中地区“三夏”期间,重点推广小麦联合收割机加装粉碎机装置技术,小麦秸秆高留茬玉米旋播、带状旋播、免耕技术;“三秋”重点推广玉米联合收获和秸秆直接粉碎还田技术,旋播、带状旋播、免耕播种技术;陕北地区重点推广保护性耕作技术;陕南地区重点推广秸秆粉碎还田、速腐还田技术。
2)新增推广机械6.5万台,其中:推广玉米硬茬播种机、旋耕播种机2万台,旋耕机1.5万台,推广小麦秸秆捡拾打捆机、玉米联合收获机1.5万台,推广玉米秸秆还田机1.5万台。对机具进行50%补贴,对秸秆还田、免耕播种进行机械作业补贴,夏秋两季每亩补贴20元。
3)建设秸秆还田、免耕播种机械化万亩示范田50个。扶持免耕播种机械化技术引进示范。
4)扶持培育建设100个机械化作业农机合作组织,并建设机具库棚,推进规模化发展。
(2)秸秆饲草饲料加工利用项目
1)关中、陕北地区重点推广秸秆自走式收获机和铡切揉丝机进行秸秆青贮、微贮、黄贮和干贮,推广秸秆压块机组和颗粒饲料机组,进行秸秆饲草饲料深加工。推广秸秆饲草、饲料加工机械、TMD全日粮饲喂机、抓草机4万台,对机械进行50%补贴。
2)建设5000吨以上饲草、饲料加工基地50个。扶持培育饲草、饲料加工示范企业和农机合作组织50个。
3)建设3000立方的贮草窖(棚)4000个,建立机具库棚500个。
秸秆经机械加工进行青贮、微贮、黄贮、干贮、压块等处理方式,把秸秆转化为饲草饲料,既能满足畜牧业发展要求,又能节约饲料粮,是粮食产区畜牧业发展重要途径,具有广阔的推广前景。到2015年年加工秸秆饲草饲料950万吨。
(3)秸秆收集处理体系项目
1)重点在关中地区推广小麦捡拾打捆技术,推广小麦秸秆捡拾打捆机1000台、大型二次打捆机生产线20套,机具补贴50%以上。收贮小麦秸秆60万吨。
2)建设5000吨以上小麦秸秆捡拾打捆收贮基地30个。扶持培育小麦捡拾打捆收贮示范企业与农机合作组织30个。
3)建设4000立方秸秆收贮库棚1000个,并建设相应的给排水和安全消防设施。建设机具库棚300个。
六、效益分析
1、经济效益
“十二五”建设以下3类秸秆综合利用重点项目,投资21.45亿元。项目全部建成后,年可利用秸秆775万吨。
——秸秆还田免耕播种田间处理机械化体系项目1个,投资10.3亿元,年利用秸秆365万吨。
——秸秆饲草饲料加工利用项目1个,投资3.65亿元,年利用秸秆350万吨。
——秸秆收集处理体系项目2个,投资5.5亿元,年利用秸秆60万吨。
2、社会效益
项目实施后,可以合理利用秸秆资源775万吨,秸秆还田,改善土质,减少化肥用量,增加粮食产量6-15%,促进农业现代化。秸秆青贮发酵饲料,提供农民养牛积极性,增加农民收入。秸秆工业化项目拓宽秸秆用途,满足生产原料的短缺,节约木材,增加农民收入。
3、环境效益
秸秆综合利用,可减少秸秆焚烧,解决机场和主要公路延线由于秸秆焚烧造成的影响;节约标准煤,显着减少污染物和温室气体排放,提高农村生态效益,实现农业生产和生态环境保护的协调发展。
七、保障措施
1、加强领导,建立健全秸秆综合利用综合决策机制。省级建立秸秆综合利用领导小组,建立统一协调管理机制,领导小组由省政府领导担任组长,省发展改革委、农业厅、科技厅、财政厅、农机局等为成员单位,研究确定全省秸秆综合利用发展重大问题和主要任务。领导小组办公室设在省农机局,具体承担领导小组的日常工作。各市也要建立秸秆统一管理机构,切实抓好秸秆综合利用和禁烧目标。
2、加强制度建设,完善促进秸秆综合利用的政策体系。健全和完善秸秆综合利用相关的政策体系,逐步将秸秆综合利用工作纳入法制化轨道。研究制度有利于秸秆综合利用的奖罚政策,各级政府应加大对秸秆综合利用资金投入,采取“以奖代补”“先奖代补”的形式给予秸秆综合利用项目的支持,通过政府引导,逐步建立企业自筹、银行贷款、审核融资、利用外资和国家补助的多元化、多渠道、多层次的秸秆综合利用资金保障体系。认真落实支持秸秆利用的税收优惠、土地使用等优惠政策。
3、加强秸秆利用成果转化和推广应用。加大现有秸秆饲料、肥料、燃料的秸秆综合利用技术的推广应用;加快建设秸秆收集体系,建立和完善秸秆收集储存基地和物流体系;大力推广免耕播种、还田机械化技术,建立秸秆机械化综合利用一批整村整乡、集中连片的示范田和示范基地,整体提高关中地区和陕南秸秆机械化综合利用水平;对研究开发的秸秆利用新技术新机具,要抓好示范试点,以点带面,有计划的推广应用。
4、加强秸秆综合利用技术的研发和应用。充分发挥我省科技优势,把研发、生产秸秆综合利用技术、设备纳入科技创新计划;跟踪和吸纳国内外重大科技成果,在秸秆利用的关键领域、关键技术上有所突破;组织实施一批共性和关键性技术攻关,使我省秸秆综合利用技术、设备取得突破性进展,形成经济、实用的集成技术体系。
5、广泛开展秸秆综合利用宣传活动和培训工作。加强新闻媒体的舆论引导和监督作用,开展秸秆综合利用的系列宣传活动,进一步提高公众秸秆资源综合利用和环境保护意识,强化法制观念,增强广大农民利用秸秆的自觉性;充分发挥省、市、县、乡四级农机推广站的作用,建立信息服务平台,加大秸秆综合利用技术培训和推广力度,重视技术交流和知识普及,组织开展示范、试点工作、努力提供农民技能,使秸秆综合利用成为农民增收致富的有限途径。